组织或者企业的本质就是协同工具 不妨让我们稍稍转换一下巴纳德对组织的定义: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系统,社会系统中的这些人愿意(有协作的意愿)以信息沟通为主要手段(渠道)进行协作,以完成共同的目标。 在社会化的协作中,协商成功则有所作为;协商不成不作为甚至胡作为、乱作为、反作为,这一点天经地义。但是,在组织中,因为有共同的目标,协作是必须的,是无条件的,而且是遵循一定原则的,是有助于共同目标的达成。在这一点上看,组织是为了组织的目标而把人组织起来进行协作,以达成共同目标。由此可见,组织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化协作达到共同目标的工具。 如何协作以达成共同目标? 巴纳德对于组织的定义非常清楚地告诉人们,通过什么手段来进行协作,或者说通过什么操作管理以达到共同的目标——协同:以信息交流为主要沟通渠道,或者说以信息沟通为主要手段(渠道)进行协作。这也是企业信息化或者管理信息化最早提出的理论基础。 既然协同(组织协作)是以信息沟通为主要渠道和手段,那么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就变得自然而清晰了。 协同论和战略协同 20世纪70年代,德国物理学家哈肯(Herman Haken)创立了协同学(Synergetics),这是协同概念的一个重要源流。协同学亦称协同论、协和论,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,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,由于协同作用,自发地出现时间、空间上的有序结构和自组织行为。协同论认为,自然界的复杂结构形态是系统相互作用——协同作用的结果。协同理论同样适用于社会系统。协同论的思想被管理学理论所吸收,认为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,协同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社会群体和企业组织的管理。 在管理领域最早提出“协同”这一概念的学者安索夫给出了一个协同公式 2+2=5,它表达了这样一种理念:公司整体的价值大于公司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总和。安索夫逐步建立了管理的战略协同理论。随后日本管理战略专家伊丹广之把安索夫的协同概念分解成了“互补效应”和“协同效应”两部分。这位战略家的目标是最有效地利用公司的所有资源,同时创造充足的价值。他心目中的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。 |